朴素食材做成的特色小吃

本文转自:桂林日报

豆粉粑:

朴素食材做成的特色小吃

▲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,捶打成糍粑。

▲做好的豆粉粑,香味扑鼻。

▲花生被碾子碾成细末。

▲花生、芝麻、黄糖等材料一一准备妥当。

◥在荷塘凉亭中,几位好姐妹一起开心地包豆粉粑。□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周俊远 莫天玲 文/摄

中国人在舌尖上的智慧,总是令人惊叹。朴素的食材,朴素的制作方式,也能烹饪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。

身为荔浦市名小吃之一的豆粉粑,就是这样一道食材简单、制作简单,味道却不简单的特色乡村美食。

今年60岁的瑶胞覃益茶,是荔浦市蒲芦瑶族乡蒲芦村的村民,也是街坊邻居们眼中包豆粉粑的一把好手。从小吃着这种当地传统特色小吃长大的覃益茶,对于豆粉粑有着深厚的情感。在她的印象中,小时候一般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豆粉粑。那时候的豆粉粑,在她眼中不仅意味着解馋的美味,更意味着瑶乡逢年过节的热闹和喜庆。18岁那年,覃益茶开始自己包豆粉粑。随后几十年的漫长岁月,这道美食的陪伴,给平凡的生活添了许多欢乐,也让她练就了包豆粉粑的精湛技艺。

夏日的瑶乡,绿意盎然;身着五彩斑斓的瑶族服装,女瑶胞们在绿意中更显古朴雍容、婀娜多姿,心情也因此倍加灿烂。一群姐妹相聚在覃益茶家中,准备一起动手做豆粉粑,享受惬意的闲暇时光。

覃益茶把去年收获的糯米和黄豆拿了出来,黄糖、芝麻、花生也都被端上了桌。这边,洗净的糯米蒸熟,被倒入一个石臼,捶打成糍粑。那边,芝麻和花生在灶台上,被铁锅炒出了香味,接着又被碾子碾成细末。而大块的黄糖,被锋利的刀刃削成了细粉。黄豆则在男人们的研磨下,成了黄豆粉。

制作美食,也不忘享受美景。一切准备妥当,覃益茶提议去屋后的荷塘边包豆粉粑。这个提议,得到了姐妹们的一致赞同。

荷塘内,荷叶青青,木桥蜿蜒,清风送爽。古朴的凉亭里,大家的说笑声,引来一群蝴蝶翩翩起舞。花生、芝麻的细末与黄糖粉搅拌均匀,成了香味扑鼻的馅料。糯米糍粑被一双双抹了食用油的巧手揉捏、搓团,做成同等大小的圆形粑粑,再被揉开,把馅料包裹其中。随后,这些扁圆的粑粑裹上淡黄色的黄豆粉,被一一放在一张洗净的大荷叶上,豆粉粑就这样“新鲜出炉”了。荷叶的清香,豆粉粑的清香,引得人想尽快尝上一口。

等豆粉粑摆满了两张大荷叶,覃益茶和姐妹们开始坐下来享受美食。轻轻捏起一个豆粉粑,一口咬下去,香糯绵软,内馅甜香,让人惊叹:这个圆形小粑粑,朴素的外表下,却有着不一般的美滋味。其中,花生芝麻的颗粒感,黄豆谷物的浓香,正是豆粉粑给人的独特味蕾感受。

覃益茶说,在蒲芦瑶族乡的瑶胞们心目中,包豆粉粑是一项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,邻里、亲友们聚在一起,聊着家常,做着活儿,心情惬意。他们用瑶乡朴素的天然食材,制作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美味,把对生活的热情和爱包裹在小小的豆粉粑之中。这样的活动,代代传承,已成为当地瑶胞们节日庆祝、亲友团聚的传统节目。而豆粉粑,早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,还成了增进亲友、邻里感情的媒介,让人们在品尝之际,生出众多美好的情愫和一缕美丽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