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等,他是个深谋远虑的人,在位时不计前嫌大量招纳文臣武将,积极改革,谋求发展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他的那些谋士、将领每一位在当时都属于顶尖人物,不可小觑。所以他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很会利用文臣武将为他出谋划策,为他打天下。他还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大的目标,是实至名归的一代枭雄。有人说曹操是奸雄,这话也没错,在这个群雄逐鹿、战火纷飞的年代,不用点阴险的手段和谋略很难立足,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,他能在乱世中崛起,一步一步成为东汉实际掌控者,达到权力最高峰,靠的就是智慧和谋略。那曹操为什么到死都不称帝?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。

第一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已经有了最高权力,也有了资本,没有必要图虚名,只要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,为后代铺好路,称不称帝又有什么区别呢?况且从当时的形式来看,如果贸然称帝,会给政敌留下口舌,弄不好还会联合起来讨伐他,这也就得不偿失了,主动权会丧失。曹操是个识时务者,只要自己大权在握,没必要冒险去做没有实质意义的事。
第二,曹操很注重名节,不想背负杀主篡位的罪名。很多人都说他是窃国贼,名义上是个忠心耿耿,拥护天子臣子,其实早就有谋权篡位的想法了。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,曹操从建安十五年开始,一直对外自明本志,自己只是辅佐汉朝天子,绝不会取而代之。这虽然只是安抚那些对自己有意见的诸侯们,让他们放心,也表明他的真实想法,不会在时局未定的情况下称帝,更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声誉名节要紧。
第三,曹操掌握实权做魏王时已经六十多岁了,在当时已经算高龄了,该做的都已经做了,政治生涯也差不多到头了,已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搞花样了,即使做皇帝也做不了几年,所以也没有必要背负骂名。他只有不断积累资本,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好路,打好基础才是明智的选择。反正自己已经掌握实权,江山早晚是自己手里的囊中之物,不用急于一时,把好东西留给后人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,所以到死都没有想称帝的念头。

曹操的深谋远虑、唯才是用值得后人学习和称赞,他能掌控时局,但又能看清形势,不被虚名蒙蔽而迷失方向。而世人都以自己的虚名光环下而活,即使粉身碎骨、体无完肤也要贪图虚名,他们真的快乐吗?其实又有什么意义呢?曹操能做到世人所做不到的事,他的胸怀是何等的宽大?